北大博士后“不想见母亲最后一面”。为什么网友不再劝他大度?

日期:2022-11-18 12:31:10 / 人气:313


“北大博士后出国20年杳无音信,临终老母亲盼见儿子最后一面”的新闻引发关注。热心网友根据家属提供的信息,真的找到了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王永强,但王永强只回复了七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亲戚看到回复后表示“极度失望”。
没想到的是,大部分网友并没有骂王永强不孝,而是表达了对他的理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不了解事情的全部,不予置评”,“我只是想劝人大度,天雷滚滚”成为热评。
“不再劝人慷慨”的改变
当事人身份的加持——“中科院物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后”,再加上“母亲病危”“最后一面”的情节,网友自然关注。至于网民的热情,王永强的回复冷淡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这件事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件普通的家务事。从一些网友对其个人经历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与父母关系不好在中国很普遍。
在新京报的微博下,有超过一万条的网友评论。其中最受好评的一条就是“现在的网民越来越理性了。”
网友留言
父母弥留之际,不肯见最后一程,这在传统孝文化中是不可容忍的。
现在网友对此事的评论和留言的评论,说明中国人对当代家庭关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这种变化并不突兀,在很多影视作品及其反馈中也有体现。比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中邓芳前半生不原谅母亲,《一切都好》中苏明宇对母亲去世的态度。这些在过去可以归为“叛逆”或“不孝”的态度和行为,引起了大量观众的同情、理解甚至支持。
这种新思想在年轻人中尤其明显。吉林大学博士李在《80后小说五大主题研究》一文中指出,80后作家的小说中最常表现的主题是个人与家庭的冲突,他们在书写代际伦理冲突下的个人与家庭关系时表现出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哪里?李的研究发现,这些80后作家的作品中透露出的价值倾向是:个人的成长要打破家庭、家族的旧伦理观念,从而建立新的生活秩序。同时,个体人物也消解了家庭伦理,建立了新的秩序和私人伦理空间。
网友对“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反思,其实是传统家庭伦理的消解和重建过程。
为什么不轻易劝人慷慨?
网民不再劝人大度原谅和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懂得尊重个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选择。
南京大学博士何日渠在《近代以来中国孝道观念的演变》一文中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孝道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19年前的质疑、1919-1949年的迷茫、1949-1979年的否定和改革开放后的复兴。
何日渠认为,与传统社会相比,“孝”在现代社会的内涵、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比如,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对谨慎的“顺从”和复杂的“丧祭”的认同度都非常低。
如果说“丧祭”的淘汰指向了科学,那么“谏”的淘汰指向了人性。人的独立性越来越被强调,而依赖性在逐渐瓦解。
至于那些孝顺的故事,中国的年轻人不买单。比如,在很多人眼里,“郭巨为母葬子”的故事,只是反映了古代底层人民贫穷生活的残酷。郭巨所说的“儿子可以再生,母亲不可挽回”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权衡考虑,更不用说这有多道德了。
另外,随着这些年来关于出身家庭的讨论,这个概念虽然有被滥用的倾向,但也让很多人知道了家庭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那些来自父母的“残忍和杀戮”会在无力反抗的孩子心中留下多大的阴影。
我们不知道《原生之家》中的王永强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坚定,但很多人都知道《原生之家》带给他的痛苦。所以在真相未明之前,他们更愿意向这位北大博士后表示理解。
由于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家庭有支持和激励成员的一面,也有约束和压制成员的一面。有时候站在家里是“抛弃”,而站在人类的角度可能是逃避,获得“新生”和尊严。
家庭伦理要改革,但底线不可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曾写过《底线伦理》一书。他认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突出的区别在于,传统社会大多是一个开放的等级社会,而现代社会强调对道德主体的平等尊重。底线伦理的构建不是为了适应一时的政治社会形势,而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长久性。
王永强的家人接受了采访。
今天,中国“四世同堂”的传统格局正在瓦解,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碎片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和民主,家庭观念从“以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但是,家庭伦理的改变不能违反法律。比如“孝”不仅有道德评价体系,还有法律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比如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义务。
但这些规定基本都是原则性的,有一定的实施条件。比如赡养费的请求权,以“父母无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为前提。具体到现实中的复杂案件,这些规定往往难以完全概括和适用。例如,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唐案,唐与其父母之间的抚养义务不具备履行的前提。
在王永强的具体案例中,他早在20年前就取消了国内户籍,悄悄地与原籍家庭分离,国内法院不太可能强迫他与母亲见面。
而且法律只是底线,不可能事事都放条条框框。有些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留给人类的,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来构建的。
有些故事可以回归完美,有些故事注定不可调和。我们可以接受,也应该接受,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首先应该是完整的人。

作者:天辰娱乐(注册登录)-天辰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