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傻傻甜甜”的设定在西方是怎么来的?

日期:2023-08-09 16:57:02 / 人气:230

“在当代西方文艺作品中,金发女郎的形象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他们是喜剧里的拜金主义者,是恐怖片里自负的炮灰,是心胸宽广、庸俗幼稚的代名词。
那么为什么西方文化中会有对金发女郎的偏见呢?这可能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刚刚起步的电影艺术,还有那些性感的金发女郎加上脸谱。
想创业,新手怎么开网店?(图文解说)
早期电影定格的艺术形象
20世纪初,随着电影技术的成熟,电影人创造了大量生动有趣的银幕形象。1921年,由格洛丽亚·斯旺森主演的无声电影《安娜·托尔》在美国上映。凭借出色的演技,斯旺森塑造了一个愚蠢幼稚的金发女郎形象。
安娜·托勒事件的成功,让当时的电影人意识到,拍一部有性感金发明星的电影,比认真地拍一个故事更容易。与其在电影里阐述思想,不如迎合当时主流的大男子主义,写几个整容的女性角色。
于是在50年代,一大批类似的电影上市,一批批金发碧眼的女演员登上舞台,其中以大名鼎鼎的玛丽莲·梦露最为出色。

1955年9月16日,玛丽莲·梦露站在纽约街头的地铁通风口拍摄电影《七年之痒》。玛丽莲·梦露身着白色西装,脚踩一双白色高跟鞋,裙子被通风口下的冷空气吹掉了。这一幕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也奠定了梦露性感女神的地位。
《七年之痒》奠定了梦露超级巨星的地位。影片中梦露的角色具有金发碧眼、纯真无邪、天真快乐、性感撩人的特点,构成了欧美文化中的一块金字招牌——金发美女无脑。这种独特的形象,通常有着成熟美丽的身体,能激起男人的欲望,但同时又伴随着孩童般的聪明和灵魂。
后来梦露的几部作品让金发女郎的形象更加完美。在两部喜剧《绅士爱金发女郎,愿嫁豪门》中,梦露饰演的金发女郎更具物质崇拜特征。在这两部作品中,梦露扮演的角色用她的魅力让无数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从那以后,福克斯影业就把性感作为梦露电影的最大卖点,角色也是一样的金发女郎。梦露在片中的形象越来越简单多变,进一步巩固了“金发美女无脑”的刻板印象。
自梦露以来,金发女郎就被正式与“性”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六七十年代,女性意识开始崛起。女权主义者将金发女郎的形象视为男性欲望的消极观赏对象,其性感服务于男性的视觉愉悦。
虽然女权主义者的初衷是想表达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压迫和改变,但她们发自内心的对金发女郎的歧视无异于加重了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反而让金发女郎的女性在生活中遭受更多的非议和歧视。

金发女郎形象的演变
虽然当代西方文学作品中金发的形象并不讨喜,但毕竟人类是最纯粹的视觉动物,金发的冲击力和美感远远大于其他发色,这也是很多欧美女性热衷于将头发染成金色的根本原因。
西方人对金发的狂热始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在当时的神庙壁画中,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神Avelot Dite被画家想象成一个散发着肉欲诱惑的金发女郎。
数百年后,吸收了希腊文明的罗马帝国建立后,居住在南欧地中海的罗马人的热情达到了顶峰。古罗马人在相继征服高卢和不列颠之后,接触到了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凯尔特游牧民族,这让矮小黑发的罗马人深感自卑。
开票软件也可以免费,送新券!手机电脑同步!
自以为高贵的罗马人,在这方面自然不能输给征服他们的野蛮牧民。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罗马出现了漂染金发的热潮。当时罗马的理发师已经掌握了山毛榉的漂白技术,大量的高卢和凯尔特俘虏也为罗马人提供了稳定的假发来源。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统治了整个欧洲。为了禁止这种所谓的不正之风,神职人员多次发出警告,染发是不道德的,金发是不纯洁的体现。
然而,神职人员的警告并没有改变欧洲人的审美观念,就连神职人员自己也难逃热衷金发的“真香法则”。如今,我们仍然可以在古代西方修道院中看到大量描绘金发女郎的宗教壁画。
这也说明当代对金发美女的刻板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古代,人们基于最传统的审美角度,对金发女郎并没有太大的恶意。
揭开金发女郎的面具
《无脑金发美女》说到底是上世纪前中期男权社会中根据男性欲望建立起来的女性形象,它成了专门为男性观众服务的性感机器。金发的人在这种绝对话语权下,成为了强大社会中负面性质的牺牲品。
“金发大胸无脑美女”是指女性主体缺乏欲望的表达,只是一个皮肤漂亮的男性附庸,让女性观众无法认同金发无脑美女。
同时,“金发”只是文艺工作者创造的一个虚幻的形象,是男权社会中一种空洞的拜物教倾向,从上世纪初的电影中就可以看出来。浮夸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意味着“金发女郎”的形象不符合现实生活。
如何实现右键加密文件夹?
这种不切实际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是当时男权社会与女权主义兴起的一种对抗。说明在战后思想解放的浪潮下,传统的男权主义受到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产生了文化焦虑。
传统的男权主义只能试图通过塑造虚假的女性形象来偷换概念,试图让女性看起来像面孔,宣扬不正确的价值观,而选择“金发”作为主要对象正是因为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将原本美好的女性特质污名化,从而达到颠覆妇女解放运动的根本目的。
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
也许在文艺工作者眼里,金发=胸大无脑是一种艺术处理方式,不包括对这个群体的恶意和人身攻击。但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人们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或多或少影响了这类群体的生活。
2004年,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一个长期接触到关于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的金发女郎,她的思维会有下降的趋势,因此这项研究也被命名为“刻板印象威胁”。
诚然,这种刻板印象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心理伤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相信门罗会对海明威和其他文学大师的作品感兴趣。在我们的心目中,她只是一个只知道依附男人的美丽而愚蠢的美女。“金发”二字早已成为制约她灵魂的枷锁,这也成为她最终死亡的诱因。
西方文化中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也包含了欧美文化中的种族问题。要成为男人渴望的对象,必须是白人女性,金发碧眼暗示着人种的纯洁。也就是所谓的白人女性被认为是白人男性拥有的最高价值的财产。
这种“物质”上的占有会被其他物种羡慕,但金发美女却能在男权社会中激起大男子主义者的保护欲或虐待狂情绪。在西方文化中,金发美女只能是性对象,充满了种族主义倾向。
如今,在当代艺术作品中,金发女郎仍然和五六十年代一样愚蠢,拜金,依恋男人。
虽然现在的妇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但是对金发女郎的刻板印象已经不再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女性自己也会把“金发女郎”作为消遣的工具。是整个社会对少数群体的刻意歧视。
刻板印象和社会危害
刻板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占据社会主流话语权的人对少数族裔的不理解和歧视,比如美国社会对亚裔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就是小眼睛,好好学习。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整容的误解和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比如“网红脸”、“绿茶”等等。
虽然隐性的中国社会表面上并不歧视这类少数群体,文艺作品中也很少有当代的刻板印象,但对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小众求职过程中,不专业的hr很容易被外表或特点所吸引,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位匹配度。在婚恋市场上,小众群体会因为社会刻板印象而被贴上低素质用户的标签,但这些不专业、肤浅的刻板印象给小众群体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人们也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发表意见。但是,网络也带来了很多信息,网络逐渐从一个交流平台变成了控制公共话语方向的工具。
罗兰·巴特曾说:人存在于一个矛盾达到了极限的时代,一切讽刺和嘲讽都成了千人敬仰的真理。可以说,网络和文学作品的发展,加剧了当下社会人们对理性的忽视和对娱乐的过度追求。
在当代社会,比较理性的观点和内容很难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而媒体和文艺工作者为了获得点击和利益,不惜编造虚假新闻,撰写战争文章,编造一些没有营养的搞笑段子,这些都形成了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当我们在新闻和文学作品中看到绿茶、金发女郎、女司机等形象时,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能看到的,是媒体和文艺工作者希望我们看到的,是媒体和文艺工作者精心选择的结果,也是信息受众选择性接受媒体内容的结果。
刻板印象带来的是媒体和信息接受者的双向互利消费,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而这种循环也让刻板印象在当代社会根深蒂固。
标签
无论是“金发碧眼”、“女司机”、“绿茶”这些词,都是对单一群体的肤浅揣测,是对少数群体赤裸裸刻板印象的攻击,是传统男权社会对部分女性群体的一种压迫企图。上世纪中叶,只是通过一些电影和文学作品建立了“金发碧眼”的负面刻板印象。
那么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上更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在当代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中,大量吸引人们眼球的网络新闻和精彩故事层出不穷,女性形象逐渐被固定和偏颇。
虽然我们不能忽视男女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但是消费主义的盛行已经严重影响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形象。“奢侈品”、“拜金主义”等标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越来越普遍,就连女性自己也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了刻板印象的标签。
我们应该敲打刻板印象的高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初心,善于用大脑思考,而不是被所谓的文学作品牵着鼻子走,甚至成为他们的声音喉舌。只有保持自己的思想,不被他人轻易左右,才能真正摧毁刻板印象的社会之墙,防止偏颇的共识,才能真正减少对少数民族的迫害和歧视。"

作者:天辰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