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举“第三代半导体”大旗的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日期:2023-10-13 14:11:15 / 人气:312


编辑/菠菜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这几年,第三代半导体的风吹了一阵子。
笔者搜索同花顺,拥有第三代半导体概念的企业有86家,涉及衬底-外延-器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生产设备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此外,还有很多纯概念股依赖于它。
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未上市企业。通过企业调查检索,近三年新成立的碳化硅(SiC,与氮化镓是两种主要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相关企业514家,氮化镓(GaN)相关企业32家。第三代半导体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企业检查
不可否认,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确实具有不可比拟的特性,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年来,老玩家和新玩家不断挤进这条赛道。那么,那些打着第三代半导体旗号的企业后来怎么样了?
第一,头部企业的收益率还是个谜。
碳化硅是一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市场主流硅材料(市场占有率90%以上)相比,碳化硅的性能更好,耐高压、耐高频、耐高温、损耗低。
只是好东西总是没那么容易产生。碳化硅最大的问题是上游衬底生产效率极低(晶体生长慢,成品率低),导致生产成本数倍于硅基材料。
所以碳化硅产业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取决于能否解决衬底的生产问题。目前,田玉娥先进((688234)、田可何达、卢晓科技(002617)、三安光电(600703)均有基板的产业布局。
1日岳进阶
田玉娥先进((688234))是国内生产碳化硅衬底的头部企业,但之前的重点是半绝缘碳化硅衬底,备受期待的新能源汽车用导电衬底曾经是短板。
然而,2021年,田玉娥先进规划了年产30万片导电基板的上海临港项目。按计划,2022年Q3可投产,2026年达产。
但实际上,2022年受外部环境影响,新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田玉娥先进不得不调整原济南工厂的产能,增加导电基板。受此调整影响,田玉娥先进的综合毛利率降至负值。
2023年5月,上海临港项目终于实现产品交付,并获得了英飞凌、博世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具体量产数量未知。在互动问答平台上,有投资人给出了这样一条信息:上半年,临港工厂亏损4000多万,销售额3500万。
来源:互动问答平台-田玉娥进阶
那么问题来了。尽管田玉娥的先进产能上来了,但制约碳化硅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成本真的下降了吗?
成品率是碳化硅衬底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关于良品率问题,田玉娥先进给出了如下表述: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在晶体生长、缺陷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展开密集实验,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品良品率。
来源:互动问答平台-田玉娥进阶
然而,对于最新的收益率数据,田玉娥先进始终讳莫如深。不知何故?
2天科赫达
在碳化硅衬底领域,中国只有田可何达能与田玉娥竞争。
根据2020年的数据,田玉娥先进在半绝缘基板方面占据优势,但在导电基板领域,田可何达更胜一筹。
近年来,田可何达公司不断扩大生产:
2019年12月,江苏田可何达半导体碳化硅项目投产,年产4-8英寸碳化硅衬底6万片。
2020年8月,田可何达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衬底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在北京大兴顺利开工,年产12万片碳化硅衬底。
2023年8月,田可何达宣布江苏徐州碳化硅晶圆二期扩建项目开工,新增产能16万片。预计明年8月投产,届时江苏田可何达总产能将达到23万片。
但是,回过头来看,2019年实际落地的好像只有6万件。2020年大兴项目计划于2022年初建成投产。现在已经一年半了,但是这么重要的活动,在官网只公布了企业的启动情况,没有介绍启动情况。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9.5亿元,自筹资金。这一金额与田可何达科技创新板2020年IPO募集的资金额相吻合。但不知何故,田可何达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终止了科创板IPO。恐怕大兴项目也被搁置了。
来源:田可何达招股说明书
碳化硅衬底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姗姗来迟的上市显然拖累了田可何达的扩张步伐。
时隔一年,田可何达选择再次出击IPO。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监局正式受理田可何达的IPO辅导备案申请。到目前为止,招股书还没有重新提交。我想知道田可·何达这次能否修好?
二、笑对科技,有进步无成果。
总而言之,田可·何达公司受到资金的限制,面临扩大生产的压力。虽然田玉娥先进已将新项目先行投产,但产能利用率和良品率仍是个谜。
但至少,田玉娥先进和田可何达都有碳化硅衬底生产能力和量产能力。或许,这应该算是国内碳化硅衬底行业的最高水平了。尤其是和笑的技术比起来。
卢晓科技最初主要生产漆包线,到2023年年中,漆包线仍是其最大的收入来源(占比56.5%)。不过,据说卢晓科技在布局蓝宝石业务期间,在长晶炉设备生产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这种所谓的技术积累,2020年,卢晓科技的碳化硅衬底业务诞生了。
笔者看了一下卢晓科技碳化硅项目的发展时间表:
2020年11月,碳化硅项目公司破土动工;
2021年9月,卢晓科技宣布与东莞天宇半导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至2024年东莞天宇6英寸导电基板累计产能不低于15万片。
来源:互动问答平台-卢晓科技
2021年11月,50台长晶炉正常生产;
2022年3月,112长晶炉投产;
2023年3月,280台长晶炉就位。
从表面上看,进步是可喜的。但随着一台台长晶炉的入厂,衬底产能从未大规模释放。
据卢晓科技介绍,公司碳化硅产业园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实现年产24万片6英寸导电碳化硅衬底的生产能力。据估计,实现这一能力需要500套设备。目前已安装晶体生长炉280台,投资进度达到56%。
按照晶体生长炉的安装进度,卢晓科技本应可以释放13.44万片的产能(24*56%=13.44)。
然而实际上,2022年,卢晓科技的碳化硅衬底销售收入仅为62.57万元。2023年一季度为222.12万元。
参考3月底12,500 P级高导电6寸单晶碳化硅衬底的报价,预计卢晓科技整个一季度的销量可能在200片以内(当然不排除产品质量差价格低,销量可能更高)。
来源:上海有色金属
还记得卢晓科技和东冠天宇的战略合作协议,三年预留15万片产能吗?现在时间过了一大半,2024年就要给压力了。
卢晓科技解释称,项目产能尚未完全释放是因为公司只有一台长晶炉,但后端涉及的切割、打磨、抛光、清洗、测试等技术难点较多。
来源:卢晓科技回复交易所2022年年报问询函的公告
这个理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连高精度的晶体生长炉都突破了,却卡在清洗等设备上?而且,如果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为什么280套长晶炉急于入市?
这不免让人怀疑,卢晓科技到底是在生产碳化硅衬底,还是在向项目公司出售长晶炉。
如果我们去看看该项目的主体——合富卢晓的股权结构,那就更有意思了。持股16.5217%的第二大股东合肥北城,由长丰县财政局100%控股;第三大股东合肥长丰,由长丰县财政局和合肥市国资委分别持股60%和40%。
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卢晓科技把长晶炉卖给项目公司,就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至于补偿谁,大家就明白了。
来源:企业查-合富卢晓
另外,项目公司第四大股东长风四面体也很有故事。该公司是卢晓科技的R&D外包公司。换句话说,卢晓科技生产碳化硅衬底,甚至研发都是外包的。
来源:卢晓科技公告
目前,R&D服务已通过验收,5000万元服务费也已确定。万事俱备,只欠分卷。只是目前微不足道的销量是因为无法量产还是量产后没人要还不清楚。
三、三安光电,避重就轻,只报喜不报忧。
在第三代半导体概念股中,还有一匹不得不提的大白马,那就是三安光电。
与田玉娥先进专注于衬底不同,三安光电的全资子公司湖南三安是碳化硅垂直产业链的制造平台,包括长晶体生长、衬底制作、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封装测试。
近两年,湖南三安产能攀升迅速。2022年中报,湖南三安电力电子碳化硅产能仅为6000片/月;到2023年中报,已经达到15000片/月。
不过,先别高兴,这个数据不等于基板产能。相反,根据财报,三安光电的原料基板部分自给。这个自给率在财报中没有明确给出,但足以说明月产量15000片的背后,部分甚至大部分是靠外购基板支撑的。
来源:三安光电2023年半年报
目前市场上生产外延片或在衬底基础上进一步生产器件的企业不在少数。这样的产能扩张似乎失去了那么高的含金量。
至于真正体现企业实力的基板,三安光电取得的进展是,6英寸碳化硅基板已通过国际几大客户验证并批量发货,未来两年产能基本锁定,8英寸基板已小批量试制(田玉娥先进、田可何达也有8英寸产品布局)。
来源:三安光电2023年半年报
这样模糊的表述,给大家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到底是骡子还是马,我们要画一个问号。
此外,三安光电不仅有碳化硅产能,还有另一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到2023年中期,电力电子硅基氮化镓产能为2000片/月。
在性能上,氮化镓与碳化硅有很高的相似性,但由于制造工艺等问题,氮化镓远不如碳化硅成熟。
目前从事氮化镓的企业数量远远少于碳化硅。一些相对知名的企业,如Innoseco、东莞中嘉、苏州纳威科技等,目前还没有上市。
总的来说,碳化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氮化镓就更差了。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生意就没有伤害。"

作者:天辰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天辰娱乐 版权所有